残留地膜影响了农田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水分流动行为

在干旱地区,时空分布不均的水热资源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了合理调控和再分配水热资源,以聚乙烯地膜为覆盖材料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史上的一项重要突破。地膜覆盖后,其保温保水的物理微环境对土壤养分起到了有效的活化作用,其良好的土壤理化性能也极大地促进了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然而,在作物收获后,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碎片可能会极大影响土壤的物理和水文功能。

版纳植物园生态水文研究组的助理研究员蒋小金博士等采用染色示踪技术、水分穿透等方法,对有残留覆膜和无残留覆膜农用地的土壤水分分布格局、水分运移流动特性和土壤物理性能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和无残留覆膜相比,有残留覆膜的农用地使得玉米根系区及其密集区的水分分布区域分别减少了99%4%,并使得来自土壤0–5 cm5–10 cm10–15 cm 15–20 cm 中的水分入渗和水流达到平衡的时间依次延长了48%50%49% 45%;在有残留覆膜和无残留覆膜的农耕地中,耕作层的土壤初始含水量、容重、总孔隙度存在着显著差异。此外,残留覆膜在土壤中也扮演着水分优先路径的作用,并极大地影响着肥料、杀虫剂、农药的分布格局和运移规律。该实验结果为农田土壤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消除残留覆膜的不利影响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结果以Residual plastic mulch fragments effects o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water flow behavior in the Minqin Oasis, northwestern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oil & Tillage Research上。